|

第一卷:邻邦的阴谋 第六十四章:府宴(1 / 1)

加入书签

更新最快就在脚脖子,jiaobozi.com

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:【登录】,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:【注册】成为本站会员!

回到城主府,王禳灾总算能休息会了,在城主府的客房睡了一个大觉,醒来的时候天已经黑了。

一醒来,睁眼就看见一位美貌的女子坐在床前用拿一双大眼正看着他。

王禳灾吓得立马坐了起来:“李姑娘,你怎么进来的”

李瑾南笑道:“你门又没锁,我就进来了。”

王禳灾尴尬的回答道:“哦,这样啊,我睡了多久?”

李瑾南指着窗外: “天都黑了,我爹布置了晚宴,就等你了。”

“好,那咱们现在过去吧”王禳灾点了点头。

城主府大堂上,城主、辅丞、城监御史坐在一个正上方,而城中旁边还有一个位置空着,是特意为王禳灾留的。

王禳灾进来来后,再三推辞,却还是被李襄按住坐在了那。

左边侧是午牛、赵天、赵海、蔡珩、孙默、叶继、还有叶继选出来的几名有功士卒。

右边是李氏、李瑾南、队正李固、新上任的狱曹赵景、还有两位率长以及几名文吏。

而吴武与陈熠因为伤病不能参加

“诸位,这次我寒封城能够化险为夷,全靠王禳灾王公子出谋划策,解救了我寒封几万的黎民百姓,我先敬王公子一爵”说罢一饮而尽,

“敬王公子”众人起身敬酒,王禳灾微笑着回应着。

李襄拍了拍手,让下人快些上菜肴!

穿着洁白足袜的白衣婢女们陆续入内,虽然在王禳灾眼里这些女子谈不上有多漂亮,可在赵天、赵海与叶继手下的士卒、赵景等人眼中,这些婢女都是许久未见的俏佳人,顿时咽了咽口水。

赵天赵海等人都呆住了,婢女们看着这群瞪大眼睛的大老粗们,或皱了皱眉,或掩口而笑,将菜肴、酒水一一放在诸人面前案几上,便躬着身子倒退着下堂去了。

中原士大夫的宴饮,还有种种规矩讲究,且餐桌上不止用箸筷,勺子和餐刀、餐叉也是常见的工具。

宏渊随地处偏远,却是早早习得中原的文化礼仪,不像以前那楚国。

楚国自春秋末期吞并吴国之后,地阔五千里,民众近千万,江淮水网纵横如织,湖泊星罗棋布,虽有连绵高山密林,然平原地带却是土地肥沃易于耕作。

山重水复,疆域纵深,任哪个强国也休想一口吞下。楚国上层若有高远器局,变法图强,北进中原,何愁不能像秦国一样统一天下,霸令千秋?

可惜这个国家就是固守蛮夷陋习,极少汲取中原文明的知识与礼节,官制军制民治均是自己的一套,这些人从来不学中原各国的文明法制。

丞相叫做“令尹”,上大夫叫做“左尹”,王族事务大臣叫做“莫敖”,上将军叫做“大将军”,还有登徒、柱国、次飞、执圭、三闾大夫等种种令人不解的官称。

这个由山地部族自立而后获得周王朝认可的诸侯国,有许多地方是中原文化所难以理解的,这也正是中原名士难以在楚国建功立业之所在。

魏武侯时期,文武全才的吴起因奸佞排斥不被国君信任而逃到楚国。

当时的楚悼王任命吴起为令尹,立志要变法图强。

吴起以铁腕强力变革楚国落后的旧制,却几乎将自己弄成了孤家寡人。

楚悼王一死,吴起立遭惨杀,楚国就成了一个“三分新制七分旧制”的奇特国家,始终是萎靡不振,难有作为。

楚国的大夫们对中原文明有一种自卑而又不愿屈服的躁动。

时时涌动着一种要求中原文明承认他们、接纳他们的强烈要求,又时时处处与中原文明警惕的保持着一定距离。

而如果不被重视,他们就会寻找机会和理由向中原示威,显示力量。

如果中原大国敞开胸怀与他们结交联盟,他们又会自动退避三舍,害怕被中原同化。

三百年前的楚庄王时,谁都知道楚国的力量尚远远不及中原一个晋国,更不要说众多诸侯的联合力量。

楚庄王却要借联兵抗戎之机,大军压至洛阳郊外,向东周王朝的劳军使者王孙满挑衅,问洛阳九鼎轻重几多?

那时侯,九鼎还是天子王权的象征,问鼎天子等于是向天子的王权挑战。

王孙满怒答:“周德虽衰,天命未改。”楚庄王也只好悻悻而归。

自那以后,楚国对中原的野心大白于天下,惹来与中原王室及诸侯国的种种麻烦。

后来,楚国有一段称霸时期,又缺乏谋略与大局观,不懂象齐桓公和管仲那样树起“尊王攘夷”的大旗,而是着急忙慌的想去号令中原。

结果惹来和晋国的城濮大战,一败涂地,从此两百多年萎靡不振,当然他的老对手晋国也不好受,三家分晋,直接把晋国分没了。

现在人认为,这些都是因为楚国缺乏大器局所致。

案几上除了梁米外,还有不少肉食,带骨的肉放在左边,切好的大片豚肉放在右边,饭食放在人的左手方,羹汤放在人的右手方,且有脍炙在外。

葱牒蘸酱等调料在内,这是为了方便取食。酒浆则盛放在一旁的壶中,并有箸、匕、叉、刀诸物奉上。

这还只是宏渊,如果是像魏国那种地处中原的大国,不仅历史传承悠久,且儒风盛行,受礼乐文化熏陶更重。

这城主李襄,也自诩为春秋大夫之后,家中藏有诗、书,有不少子弟跟从儒者学习,所以虽只是一城之主,却也以礼乐之家自居,处处都要讲究。

正所谓,夫礼之初,始诸饮食。礼乐文化里,吃饭不仅是吃饭,也是仪式。

儒家还与人辩论过,礼与食孰重?

儒者的答案曰:“当然是礼重!”

因为知道城主府规矩,所以辅丞、城监御史、率长们都比较注意,入宴席前要从容淡定,脸色不能改变,手要提着衣裳,使其离地一尺,不要掀动上衣,更不要顿足发出声音。上菜时,席间菜肴的摆放要有顺序,进食时要顾及他人……

除了礼貌的举止外,对各种餐具的熟练使用,也是“食礼”的一部分。

就说眼前这木制的餐勺,在这时代的名称是“匕”,或为“匙”。

餐勺与箸(筷子)通常是配合使用的,一般会同时出现在餐案上,但匕箸的分工相当明确,两者不能混用。

右侧之上,众人先是举起箸,从盘里夹菜,放入口中,小口地咀嚼,咽下后,又放下箸筷,拿起餐勺,将热腾腾的粥饭放到嘴中……

这正是《礼记·曲礼上》所说的“饭黍毋以箸”,以及“羹之有菜者用梜,其无菜者不用梜。”

左侧那边,除了午牛和叶继还懂点用食礼节外,其余的军士就完全不懂了,或全程用筷,或全程用勺,甚至有直接以手抓饭的!他们在营中辛苦太久,此刻吃的不亦乐乎,哪还管那么多。

吃肉的时候也一样,双齿细柄的骨制餐叉,配合着短而薄的铜刀,都包裹在丝织物里。

所以右侧众人以刀削将大块的白肉切开,这就是孔圣人当年讲究的“割不正,则不食”,然后再用叉子叉着肉放进嘴里,本来就是分餐而食,还要将筷子木勺举起放下放下举起,王禳灾看着便觉得真是累得慌。

至于餐叉、小刀这两样工具,是上层社会的专用品,是“肉食者”的专利,不可能十分普及。士卒们作为“霍食者”,平日的生活里,因为食物中没有肉,所以用不着置备专门食肉的餐叉、小刀,自然不知如何使用。

所以,要怪他们出身低贱,没机会在终日劳碌于耕战之余,学习贵族礼仪吗?

商鞅说的好啊,礼者,所以便事也!

所谓礼仪,就是由繁至简,就是让百姓方便。春秋战国上流社会专用的刀、叉,等到了而今,其实已经慢慢被淘汰出餐桌了,因为昔日的黔首泥腿子,已经掀翻了血缘贵族,坐到了高位,开创了布衣卿相之局。

又把他们这套繁琐的礼制简化再简化,只有一些老儒才抱残守缺地维护着已经与社会文化脱节的习俗,妄图复辟早就死去的周礼。

其实撇去繁文缛节后,本质还不就是吃喝拉撒睡

局限于小圈子里,让少数公知权贵显摆炫耀的礼,虚礼也;能普及天下,让大多数人受惠的礼,方为真礼!

李襄虽然自诩礼乐诗书之家,但毕竟只是乡豪,并没有专门的舞女。那些白衣婢女们伺候完酒食后,还得上来舞蹈娱乐。

时值秋至,天气渐凉,却见她们一个个衣着短薄,彩绣丝衣,朝左右两侧的众人跪拜行礼后,随后又有两名乐师走了进来,对着众人行礼后坐下,在两名乐师弹琴鼓瑟应和之下,便开始旋转起舞。,看得人心炽热起来。

右边的李固、赵景、率长、文吏都是博学之人,观舞时也彬彬有礼,虽然那眼睛里心里不知在想什么,表面上只能轻轻颔首而已。

左边的众人则直白多了,一个个看得眼睛都直了,还对着里面漂亮姑娘指指点点,甚至习惯性地飙出了污言秽语。

入伍参军一年两年,母猪赛西施,若非城主、辅丞等一众大人在,他们早就上去各自拥着一个一起跳了……

从战国时起,去古未远,不管是哪一国,不管是蛮夷戎狄还是中原诸夏,也不分男女贵贱,皆能歌善舞。尤其是饮宴喝酒之后,更是能跳个一整夜。

(本章完)

rz34.com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