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
第二卷:战端起 第六十六章:农儒论战(1 / 1)

加入书签

更新最快就在脚脖子,jiaobozi.com

如果您还没有登录请点击:【登录】,如果您还不是本站会员请点击:【注册】成为本站会员!

席间说起来,许正依旧对自己先祖入秦时的见闻赞不绝口:

“其百姓朴,其声乐不流污,其服简单而不奢华,农夫天明便起,勤耕到傍晚方归,我行走天下,却从未见过如此质朴的百姓。”

秦的官府也很不错,从小吏到丞相,官府运作的核心理念,居然是:勿要耽误百姓耕作!一切有可能影响农业的事,诸如游士、商贾,都被打压禁止,为了鼓励生产,秦国上下无所不用其极。

见此情形,当年的许行差点哭了出来,他们农家周行天下,苦寻几十年,不就是想找到这样的一个政府么。

秦政与农家不谋而合,于是农家便全心全意在秦呆了下来,许胜也颇得吕不韦赏识,他根据农家多年来总结的经验,为《吕氏春秋》贡献了《上农》、《任地》、《辩土》、《审时》,以及《十二纪》几篇文章。

王禳灾笑道:“我在家里时,曾拜读过这几篇。其他篇章我不知,但农家经手的这几篇,虽文字质朴,却无愧于一字千金之名!”

吹捧完毕后,王禳灾也提出了自己的疑问:“许公的先祖及农家入秦后,使秦用了铁农具,又改进了耕作之术,本该加官进爵,为何却又离开了秦?”

当年入秦的农家也有不少留了下来,大多在中央或地方当田官,唯独许行却跑了。

许正的回答,就有些支支吾吾了:“吕相免相国之位后,先祖便随他去了河南。后来吕相薨(hōng)逝,又听闻陛下欲大逐六国之客,迁吕相门客至巴蜀,先祖胆小,便带着弟子回了滕县……”

这话一半是真一半是假,别看许行笑呵呵的,却是个很重恩义的人,吕不韦当年对他有知遇之恩,他深深感激,从对吕不韦的各种尊称就能看出。

吕不韦倒台后,先前十年的功绩遭到了秦始皇全盘否定,许家先祖顿时心凉,便离开了秦。

那已经是几百年前的事了,这几十年年来,农家又绕了一个大弯,在齐、楚等国都行走过,但不管是哪国,官府都没有秦国上农,百姓都没有秦民那样质朴。要么是太过懒散,得过且过,要么是心思太多,精力都放在经商、游学上,不肯老老实实种地。

而宏渊,还保留着秦时留下来的老底子,对于农家的弟子们来说,这里便是最好的归宿。

王禳灾步入正题:“这次请许公来,主要为一事相求……”

许行抱拳:“城尉尽管开口,我农家百名弟子,必鼎力相助。”

王禳灾沉思了一小会,开口说道:“而今大战在即,城内虽士气高涨,兵员充足,但粮草恐只够维持一个月的了,城内急需粮食,不知农家可有提升粮食收量或是冬日可种的种子……”

许正紧皱双眉,王禳灾心中咯噔一下……

客栈二楼,一男子站在窗边,目光眺向城尉府:“师兄,那农家居然也藏在寒封城,想不到宏渊一个撮尔小国,居然有医、农、儒、墨、道五大诸子百家。”朱距打趣道。

“道?哪来的道?”端木靖问道

“昨日有个道士溜进城里来了”朱距答道

“怪了……”仿佛冥冥之中自有天意一般,诸子百家居然都汇聚在了这里,端木靖皱着眉,百思不得其解。

“咱们不去见见农家前辈?”朱距问道

端木靖摇头道: “算了,以前孟圣还曾论战农家,农儒不合,不好相见。”

朱距遗憾的摇摇头:“农家最辉煌时,儒者陈相及其弟陈辛都弃儒从农……可现在,蜗居在一个边陲小国,终日面朝黄土。”

……

孟轲游滕,遇到陈相,于是展开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“农”“儒”论(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)。孟子出于维护封建统治阶级利益的立场,对许行农学派大加讨伐,贬斥为“南蛮鴂舌之人,作先王之道”。许行及门徒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行了反驳。许行农家思想的核心是反对不劳而食。他和门徒以农事为主业,同时也从事手工业生产,还认识到市场货物交换的重要作用,以粟易帽、锅、炊具、铁制农具等需要品。并且指出,如果一切自制,将“害于耕”。在价格问题上也有较深刻的见解,主张依据产品的长短、轻重、多寡、大小等数量、质量规定相应的价格,使“市贾(价)不贰”“莫之或欺”,不赞成商人居中剥削,反对抬高物价和交换中的欺诈行为。他还否定君主拥有仓廪、府库的物权。对滕文公的“历民以自养”的君主剥削制度,也持批评态度。他的思想,是小农经济平均主义的反映,集中显示了劳动农民自食其力的淳朴本色,表达了企图解除现实压迫的强烈愿望,充满对想象中平均社会的美好憧憬,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。许行的事迹在行秦史籍中未见记载,其主要言行在《孟子.滕文公》等著作有一些记述。

许行:

华夏族,楚国之随人,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,约与孟子同一时代,在《孟子.滕文公上》记载有许行其人“为神农之言”,所以被归为农家,后世也将许行视为先秦时代农家的代表人物。但因没有著作流传于世,详细思想内容与其他事迹皆不可考。

许行生于楚宣王至楚怀王时期。依托远古神农氏“教民农耕”之言,主张“种粟而后食”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飨而治”,带领门徒数十人,穿粗麻短衣,在江汉间打草织席为生。

滕文公元年(公元前332年),许行率门徒自楚抵滕国。滕文公根据许行的要求,划给他一块可以耕种的土地,经营效果甚好。大儒家陈

良之徒陈相及弟弟陈辛带着农具从宋国来到滕国,拜许行为师,摒弃了儒学观点,成为农家学派的忠实信徒。许行的思想主要是君民并耕之说和“市贾不二“的价格论。

关于君民并耕之说,许行说:“贤者与民并耕而食,饔飧而治。“他认为,贤良的国君要老百姓一起参加耕种才能吃饭,自己做饭吃,还得为老百姓办事。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说:“神农之教曰:士有当年而不耕者,则天下或受其饥矣。女有当年而不绩者,则天下或受其寒矣。

故男亲耕,妻亲织,所以见致民利也。“清人焦循《孟子正义》就认为上述“神农之教“,即是“神农之言“,与孟子说“有为神农之言者许行“相合,[2]其内容与许行君民并耕之说也是相符的。因此,可以认为《吕氏春秋·爱类》这条材料,应该就是许行的思想。

许行还认为,如果国君不与民并耕,而是像滕文公那样,拥有储藏粮食的仓廪和存放钱财的府库,那就是损害民众来供养自己,这样的国君就不配说得上贤。这是许行对当时统治者的尖锐批评和控诉。许行君民并耕之说的提出,是由于战国时代战争频繁,严重影响农业生产,因此他强调国君必须重视农业并亲自耕作,以救时弊。

尸子说,神农氏“并耕而王,以劝农也“。尸子即尸佼,据说是商鞅的老师,鲁人(也说是晋人)。许行君民并耕之说与尸佼相同,很可能在学术渊源上有关系。前面所说《汉书·艺文志》的《神农》二十篇,颜师古注认为,“刘向《别录》云,疑李悝及商君所说“。但此说恐不可信。李悝、商鞅是法家。他们主张耕战,其重视农业是同战争紧密相连的,与许行君民并耕之说有所区别。商鞅虽然以尸佼为师,但是他把尸佼的学说发展为耕战政策,而许行则忠实于尸佼的君民并耕之说。因此,我们认为,《神农》二十篇,很可能就是许行的著作。

“市贾不二“的价格论是许行提出的又一个重要主张。这是在他主张社会分工互助的基础上,提出从事农业劳动的人可以用农产品直接去交换手工业品,如帽子、锅甑和铁制农具等等。这是一种以物易物的交换办法。交换时的价格是如何规定的呢?许行认为:“布帛长短同,则贾相若;麻缕丝絮轻重同,则贾相若;五谷多寡同,则贾相若;屦大小同,则贾相若。“[4]即市场上布帛的长度相同,则出售的价格相等;麻缕与丝絮的重量相同,则出售的价格相等;粮食容量相同,则出售的价格相等;鞋的尺码相同,则出售的价格相等。总之,同种商品数量相同,则价格相等,市场上的各种物品的价格都有了统一的规定。这样,在市场上的同种商品只有一种价格,没有第二种价格。这就是“市贾不二“。许行认为,这样一来就不会再有弄虚作假的现象,即使小孩子到市场上去买东西,也不会受欺骗。

许行的主张反映了战国时期贫苦农民的利益和要求。君民并耕之说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的平均主义和共同劳动的思想,要求人人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。孟子认为这种主张只能是一种幻想,根本不可能实现。许行的这种主张与孟子所主张的“劳心者治人,劳力者治于人;治于人者食人,治人者食于人“的思想是针锋相对的。许行的价格论反映了当时贫苦农民对商人利用市场高利盘剥,要求调整物价的愿望。这种主张要比杨朱的“为我“、“贵己“而又不“纵欲“、“侵物“的观点更激进一些,因为杨朱是小土地私有者的代表,他们只要求保护其小私有者的财产;而许行则代表贫苦农民的利益,他们一无所有或者有也不多,仅靠双手劳动维持生活。

rz34.com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